走出抑鬱症
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能夠映照出父母處世之道。
自古以來,大部份人都是複製自己父母的教導方法去管教子女。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大眾對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培育及教導子女也變得越來越困難。對於患有抑鬱症的媽媽而言,教育孩子可能比其他人面對的挑戰更大。
麗蘭的母親是傳統的中國女性,遇到任何困難都會憑自己的能力挺過去,所以麗蘭認為自己也遺傳了母親堅韌的性格,無論任何困難都可以靠自己應付。經歷兩次婚姻失敗,加上意外懷孕,麗蘭在照顧備考DSE的大兒子之餘,亦要面對因懷孕而未能出外工作而導致家中經濟陷入困境的狀況。一切突如其來的問題,麗蘭仍然相信自己可以度過這難關。
一直以來,大兒子都十分懂事上進,讓麗蘭認為自己教育子女的方法沒有什麼問題,直到小女兒出生,她才發覺原來自己已忘記如何照顧初生嬰兒,加上沒有親人在身邊,麗蘭感到十分無助。更讓麗蘭感到絕望的是女兒出世後發現患有心漏症,無助加上女兒患病的打擊讓麗蘭患上抑鬱症。
把初生女兒從醫院接回家後,麗蘭的情緒開始出現失控的狀況。經由醫院轉介,她的個案由新生精神康復會天水圍安泰軒跟進。起初,麗蘭經常以女兒黏人為由而不肯出門,社工唯有進行上門探訪。在了解麗蘭的家庭狀況後,社工把個案轉介至新生會旗下的賽馬會家點希望計劃 (賽馬會家頌希望計劃前身),希望透過計劃提供的支援及同路人的支持,讓麗蘭可以從抑鬱的陰霾走出來。在加入計劃初期,麗蘭常以照顧女兒為由而不願出席活動。後來在同路人鍥而不捨的邀請下,她終於嘗試帶同女兒參與計劃舉辦的活動。
在麗蘭的負面情緒影響下,女兒的性格越變暴躁、容易哭鬧。當看到不足兩歲的女兒經常大發脾氣、亂扔玩具,麗蘭彷彿看到自己,她驚覺女兒在不知不覺間已學習了自己在處理問題時的反應。在女兒這面鏡子的影射下,麗蘭意識到原來抑鬱症不單對自己有所影響,亦會對家人有負面的影響,所以她下定決心,積極接受治療,其中麗蘭嘗試服用中藥幫助調理身體,這對她亦有顯著的幫助。另外,當麗蘭知道做運動會釋放多巴胺,對穩定情緒有幫助後,她也願意改變生活習慣,多花時間做運動。
漸漸地,麗蘭的情緒趨向穩定,女兒在她的正面影響下,也變得比較開朗活潑,更主動與人交流。女兒於去年9月入讀全日制幼稚園後,麗蘭自覺要找回生活目標,於是應徵成為朋輩支援員,希望以自己的經驗為同路人帶來正面的影響。她認為工作可以加速復元,而且使她更有活力、更有精神。最重要的是,通過工作中的分享,她把抑鬱症這件人生中的「悲劇」轉為「喜事」,患病這獨特的經歷為她帶來工作的成功感。
雖然麗蘭還沒有完全擺脫抑鬱症,但她現在的生活穩定,女兒的心漏症也有好轉,讓她對未來充滿希望。她期望將來可以轉職為全職的朋輩支援員,為女兒帶來更好的生活。作為一位母親,麗蘭希望在女兒身上反映出的,是一個健康、正面的自己,而這將會是她最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