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復元資訊

 

復元辭彙

復元 (Recovery) 是一個嶄新的精神復康概念,目標是促進精神病康復者的全人健康,達至超脫精神病所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並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新生精神康復會由2009年開始發展復元為本的服務,成立「復元動力」,並編撰《復元辭彙》,使大家對復元不同的概念有更深入及一致的理解。

 

齊來認識污名

什麼是污名?
污名是一個對精神病康復者的誤解而給他們的標籤。報章報導經常把精神病和暴力罪行連繫起來,使大眾認為康復者很可怕,所以需要隔離。也認為他們的心智有問題、想法很幼稚,所以沒有能力為自己作決定及承擔責任,並需要別人的照顧。其實這些資訊並不正確,事實上只有少於10%的暴力罪案是由精神病康復者所造成(Walsh, Buchanan, & Fahy, 2002),而不同智力程度的人都可能患有精神病,只要有適當的藥物,治療和鼓勵,他們也可以重新融入社會參與各項工作。但是污名卻對康復者有負面影響,不單使他們較難找到工作、較難找到地方租住,也較容易被人控告暴力罪行,精神病康復者的污名甚至比其他殘疾人士更嚴重。

污名的種類
我們傾向把人分門別類,如:膚色、種族和性別。這個方法雖然很方便,但是因為過於簡單,令我們忽視每個人都獨有特色和性格,亦會容易做成偏見和形成污名。污名主要有三種,包括公眾污名、自我污名和連帶污名。
  • 公眾污名指公眾對被污名的群組的情緒、認知、行為。例如:公眾對康復者有負面的標籤及情緒,這樣可能會阻止他們有公平就業的機會。
  • 自我污名指受歧視的人們內化別人對自己的負面的情緒、認知、行為。例如:康復者認同公眾給他們負面的信念,而導致他們沒有自信和有較低的勝任感。
  • 連帶污名指因為和受歧視的人有關連,包括其家人或相關人士的情緒、認知、行為也因此受到影響(Mak & Cheung, 2008)。 例如:他因為有精神病患的家屬而影響工作。

為什麼會有污名?
  • 制造及標籤不同
  • 與負面的特質掛鉤
  • 「你們」和「我們」
  • 地位較低
  • 歧視
  • 權力高低

污名對康復者的影響
首先公眾污名對康復者做成生活上各方面的影響,他們被定形,亦面對社交隔離。這樣令他們的自尊心受損,同時亦要面對就業、教育、工作、居住上不公平的對待。另外自我污名令康復者自尊心受損有羞恥感,不願社交,更不願透露自己患病的秘密,減少求助意欲、抗拒接受治療,令康復的進度受阻延。

尊重與反污名的實踐
我們可以透過與康復者日常接觸,促進對精神病的認識、消除誤解。同時明白污名怎樣對康復者有負面的影響,培養接納活態度。我們可以在日常接觸中表達對康復者的尊重,以正面積極用語和他們溝通。

 

參考資料
Mak, W. W. S. & Cheung, R. Y. M. (2008). Affiliate stigma among caregivers of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 or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 in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21, 532-545.
Link, B, G., & Phelan, J. C. (2001). Conceptualizing stigma.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7, 363-385
Walsh, E., Buchanan, A., & Fahy, T. (2002). Violence and schizophrenia: examining the evidence. The brit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80, 490-495

 

回頁頂

 

100種支援復元的方法 — 一本給精神健康服務專業同工的指引

這是一本為精神健康專業同工而設的免費實務指引。由2009年於英國發布第一版後,本小冊子已於網路上被下載多於二萬三千次。此外,本小冊子亦已獲翻譯成不同語言的版本,本會有幸能承擔翻譯工作。這本小冊子內容同時涵蓋到理論框架以及實行復元導向服務的實踐手法。本中文版小冊子於網路上發放。


繁體版:按此下載PDF版本

簡體版:按此下載PDF版本

 

生命的無限可能 — 15個復元故事

經過多年復元導向系統轉形旅程,本會於實踐復元導向服務方面累積了豐碩的經驗及知識。為對會內同工於促進康復者復元的付出及貢獻作出嘉許,並傳遞復元導向實踐的知識及智慧,本會特意編製一本復元故事集─《生命的無張可能─15個復元故事》。當中收集了不同單位中個案或活動層面的復元導向實踐例子,藉復元故事展現康復者的復元旅程;職員思維與視野方面的轉移;系統轉型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及其克服方法及對復元認知的反思。


按此下載PDF版本

 

『復元歷程 你我齊參與』 資料套


按此下載資料套

 

康復者的權利

了解你的權利對掌管你的治療與復元路非常重要。就像了解交通規則一樣,了解你的權利會讓你更加自信地為自己說話、支持自己,以及要求你所需要的東西。作為一個康復者,你與其他人都擁有同樣的權利。在本港,你可以參考由衛生署編訂的「病人權益與責任」,以及「精神健康條例」中所提及的復康者的權利及法律事宜。你可能對某些與你有關之精神健康或復元權利感興趣,這些可能包括:
  • 有權利得到有尊嚴及被尊重的對待
  • 私隱和保密權
  • 借閱個人檔案資料權利
  • 參與制訂符合你需要的復元計劃的權利
  • 對你的藥物治療,心理治療以及臨床治療步驟的知情權
  • 表達對藥物治療或心理治療之意見的權利
  • 當你感到自己的權利被服務提供者或機構侵犯時提出申訴的權利
請記住這裏只是簡單介紹了你應該知道的權利,這些資訊不能代替你向法律專業人員作的法律諮詢。誠然,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對權利的說明並不適用,或以另一種方式行使出來。例如,你在住院病房中的權利可能與門診治療階段有所不同。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權利被侵犯或者想了解更多關於自己的權利,可以聯絡你的個案工作員。

 

回頁頂

 

康復者的責任

作為康復者,我要學習…

個人化
  • 表達自己的需要和喜好,令服務更適合自己;
  • 了解自己的抱負和希望,訂立個人的康復目標;
  • 為康復和生活上的事情作出有彈性的選擇;
  • 對於自己的復元計劃有合理的掌控,例如會談的時間和地點,以及參與會談的人。
自主自決與選擇
  • 學習建立自我主導感,主宰自己的復元旅程,成為自己的專家;
  • 於每一個階段,與康復團隊溝通,決定自己的治療和康復目標;
  • 在復元過程中運用自主權,表達自己的意願,選擇不同類型的康復服務和資源;
  • 勇於承擔風險及作新嘗試,並從錯誤中學習,以掌控自己的生命。
責任
  • 認識不同的方法及技巧促進復元過程,並為自己建立危機和復元計劃;
  • 了解機構及社會的環境因素,合理地跟從規則,如遵守法律;
  • 認識自己於復元過程中的責任,並承擔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
康復者參與
  • 參與和復元有關及影響自己生活的事務;
  • 表達自己的意見、需要、渴望和抱負;
  • 與其他康復者分享自己的復元經驗;
  • 參與社區的活動,盡公民的責任。
朋輩支援
  • 與朋輩建立互助互信的關係;
  • 貢獻自己,多參與助人的活動,例如自助和互助組織;
  • 透過幫助別人,建立自己的價值,例如參與義工服務。
家人參與
  • 培養自己成為一個在家庭中有責任感及獨立的人;
  • 學習解決家庭中的意見分歧,嘗試明白家人的觀點;
  • 主動接觸家人,讓家人了解自己的生活近況和病情,以增進互相的了解和支持。
重視個人優勢
  • 了解自己可提供的資源,欣賞自己的能耐和優點;
  • 參與不同類型的活動,發掘自己的優勢,例如:義工服務、運動;
  • 明白疾病只是個人的一部份,主動探索精神健康服務系統以外的生活;
  • 接受失敗的經歴未必全部歸因於個人的不足,也可能是其他因素所致;
  • 不讓公眾的負面標籤、疾病診斷及自我污名控制個人的生活。
尊重與反污名
  • 做一個自信的康復者,不因康復者身份而感到丟臉,也不輕視自己。
  • 不盲目相信精神病人的定形角色;
  • 明白及看待自己為一個整全的人,既有能力,也有不足;
  • 透過倡議行動、公眾教育及社交活動,用實際行動對抗污名及負面標籤;
  • 在有污名及負面標籤的逆境下振作,學習方法去對抗其他人的負面態度,例如與其他人建立互相尊重的關係。
起伏中的成長
  • 告訴自己繼續嘗試是很重要的;
  • 抱著開放的態度去檢討和修訂個人的復元計劃;
  • 學習不同的應對技巧,以應付生活上的壓力和事務,並與其他康復者互相分享有關經驗。
整全性
  • 發掘和培養不同的興趣,參與多種類型的活動;
  • 認清對自己有意義的事物,建立多方面的生活,例如友誼、家庭、社區活動、工作等等。
希望
  • 學習面對及解決困難、掌控自己的生活和完成有意義的目標;
  • 發掘及運用自己的能力,促進自己投入生活;
  • 尋找不同的方法,鼓勵自己作出實際和正面的行動。

 

回頁頂

 

家屬錦囊

復元的道路上除了康復者以外,家人和照顧者的參與及鼓勵是不可或缺的。新生精神康復會獲公益金撥款資助,設立「家屬支援服務」,為家屬建立一個整全的支援網絡,讓復元家庭能以正面樂觀的態度,迎接復元路上的種種挑戰,維持良好的家庭功能。

按此了解更多

 

日常運用復元為本的方法

除了一些以復元為本的小組和個案工作手法外,其實在日常的運作服務提供者也可以應用不同的復元元素在服務,包括日常運作和活動推行,務求令復元概念能夠灌入康復者的日常生活,達至復元目標。以下是一些例子:

參與
  • 例子:設立會員大會或舍友大會,讓康復者就服務提出意見,參與制定運作安排,例如:日訓的內容、值日安排等,並擔任會議中不同的角色,包括主席、文書等工作。

  • 效果:在設立會員大會制度後康復者參與的積極性明顯有所提高,更投入,漸漸習慣一起討論及發表意見,較積極發表意見。對日訓內容更清楚了解,確定訓練的工作目標。實施以來,舍友的合作性及責任心均有所提升,減少了推卸責任、刻意逃避值日的情況,以及可減低與職員產生磨擦的機會。
重視個人優勢
  • 例子:為發掘康復者的個人能力,讓康復者有機會發揮所長,提昇自信,我們邀請康復者教導或帶領其他康復者,例如︰在處理日間訓練製作日訊、出席率統計、宿舍事務,甚至擔任興趣班導師等。

  • 效果:康復者的優勢獲得重視,自信心得以提升,並因能運用其強項,使他們感到很有意義。康復者亦均願意於日訓中互相帶領學習新的工作訓練。服務的環境設施由康復者參與設計及規劃,讓舍友更自覺愛護公物。
朋輩支援
  • 例子:招募多位有相同經歷的會員(例如工傷),成立互助小組。另外,舉行定期康復者聚會,讓鄰近屋邨的會員在輕鬆的氣氛下,建立互相支援網絡。以及開展朋輩輔導服務,培訓朋輩輔導員每天在當值時段內,致電關懷希望收到電話問候、活動提醒的會員。

  • 效果:活動的成效及整體氣氛良好,參與的會員能夠彼此關心、亦能一同策劃及決議活動的內容。朋輩輔導服務方面,輔導員為自己也能付出關懷而感到高興。
尊重與污名
  • 例子:透過舉行不同的共融活動,鼓勵社區人士及康復者一起參與。例如:精神健康月的活動、康復者復元之旅分享會,及推行義工探訪活動等。另外,我們在學校及地區推廣的互動農場體驗之旅,內容包括向精神病知識講解,由康復者帶領生態遊活動,以及播放康復者故事的影片。

  • 效果:透過共融活動,公眾不但增加對精神病的知識,與康復者的直接接觸能培養出對精神病更正面的態度。義工學生表示活動讓他們加深了對康復者的認識,而康復者面對數十學生時,亦能表現自信冷靜,自我效能得到提升。其他機構或團體對與服務單位合作,態度及評價均正面。

 

回頁頂

 

有關復元的常見誤解

  • 誤解一:現時服務已是「以人為本」,推行復元模式多此一舉?
  • 「以人為本」是復元模式的核心理念。這個概念不只意味著同理心、聆聽和不批判的態度,而是將康復者視為復元過程的中心,並重視他們為「整全的人」而非「精神病病人」,使他們獲得有尊嚴的對待。「以人為本」的概念也應用於計劃康復過程,增加康復者對有關決定的參與,讓他們掌握自己的人生。

    復元模式除了倡導「以人為本」的概念外,它還重視其他價值及元素,包括個人責任、朋輩支援、尊重、反歧視、個人優勢、希望、康復中的起伏成長及全人發展。再者,康復者全面參與復元模式的起源和發展,所提倡的價值和元素能更充分地發揮「以人為本」的理念。


  • 誤解二:推行復元模式只會增加所需資源及同事的工作量?
  • 復元為本的服務並非額外的工作。「復元」是一個過程,康復者從中了解自己及學習處理精神疾病所帶來的生活影響,而我們的服務目的是促進這個成長過程。

    在服務轉型的初期,我們的確需要較多人力物力,例如:評估現時的服務模式、發展服務計劃、各類訓練及實踐有關概念。但長遠而言,復元模式能讓更多服務使用者及其家屬參與服務運作和發展,他們的貢獻是珍貴資源,亦可分擔我們的工作。


  • 誤解三:復元模式會取代傳統的精神康復服務?
  • 推行復元為本的服務不等於停止現時的藥物治療或其他紓緩精神病徵狀的治療方法,也不等於停止其他有關生活技能的復康服務。其實復元模式和傳統的精神康復服務並不互相排斥,兩者反而是相輔相。例如:以復元為本的「預前指示」和個人病徵處理訓練與傳統的精神康復服務均能互相配合。


  • 誤解四:復元模式只適用於精神狀態及病識感良好的精神病康復者?
  • 不少人認為康復者需要在病情穩定時,才可向他提供復元為本的服務。其實,「復元」的重點並不在於消減康復者的所有病徵,而是協助他們在受病患影響的過程中重新掌控生活。即使在他們面對精神病復發時,復元的過程亦不會因而停止。所以無論病情的進展和程度如何,所有康復者都需要復元為本的服務。況且從康復者的角度,復發只是暫時打擾其復元過程,適當的照顧和服務能幫助他們再一次掌控生活。復元更強調尊重的對待,而尊重是基本人權,不應受其疾病而影響。


  • 誤解五:復元模式只會增加服務提供者的風險和責任?
  • 復元概念鼓勵康復者、家人及服務提供者的共同參與,透過開放的討論,大家一起為康復者定立其個人目標及達成方法,所以康復者、家人及服務提供者均共同承擔當中的責任。

    再者,即使康復者的選擇可能會導致不良後果,但經歷失敗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機會,起跌可以使人成長。此外,雖然復元模式重視康復者的參與性及自主自決,但並非表示康復者可以不受任何規範地作出決定。跟一般人一樣,他們的選擇和決定也受客觀的環境和法律制度所限制,服務提供者需平衡決定帶來的即時危機。

    至於成效方面,外國研究顯示推行復元為本的服務能減少整體入院率,未有證據顯示風險上升。


  • 誤解六:推行復元模式必須發展更多新的服務?
  • 復元模式著重的是態度轉變,而不是設計全新的活動或服務。我們相信精神病只是人生中的一個經歷,不應把精神病等同個人身份的全部或整個人生,從而貶低個人價值。在復元模式中,我們重視希望、尊重和全人性的價值觀。新的服務也許能幫助實踐這些價值,但最重要的是服務提供者的態度。

    例如:當康復者拒絕服藥時,在傳統的復康概念下,我們著眼點是其問題所在;而在復元的模式下,我們會了解康復者的行為成因,而且就其個人目標和優勢,鼓勵他服藥或另尋方法以達至復元。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把復元概念的精髓應用在現時的服務當中。


  • 誤解七:個人主義及自主自決與傳統的中國文化互相違背?
  • 中國傳統重視和諧關係,不過個人主義與中國人重視的和諧關係並不是對立的概念,而是個人與社會互動程度上的差別,所以我們並不需要完全摒棄原來的文化。

    恰當地實踐復元模式更可達至更和諧的關係。例如:鼓勵康復者、家人及職員在康復歷程中多作溝通和交流來共謀決定,既可促進康復者自決,也可助長彼此的了解。對康復者而言,持續的訓練更能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病情、管理自己的病徵,及學習如何作出適當選擇等。

    另外,假若康復者認為讓家人作決定能促進其康復過程,尊重康復者的選擇已經體現了自主自決的精神,沒有必要強迫康復者另行抉擇。


  • 誤解八:復元模式在新生精神康復會和其他外間機構並不同步發生,所以這個模式不能實踐?
  • 服務轉型需要時間和資源。雖然本地的其他機構還未正式開展復元為本的服務,在現今的環境下推行復元模式將會遇到很多挑戰,但復元模式在外國已推行了多達十年,並得到正面的效果和康復者的支持。作為在本港推行復元模式的先驅者,新生精神康復會的經驗及所獲得的資料將有效促進香港精神康復環境的改善。

     

    回頁頂